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靠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靠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湖北如何取得突破?
轉換引擎,創新驅動發展
歐陽萬坤: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就意味著,加快推動工業發展必須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帶動,推動工業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這要求我們,面對工業發展內外環境出現的新變化,必須把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謀劃和統籌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物醫藥、軟件服務、新材料、海洋工程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為導向,促進以企業牽頭、產業目標明確的“技術創新聯盟”等新型產業組織培育,促進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社會機構協同創新,推動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充分發揮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的作用,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促進技術創新的人才支撐體系。積極爭取與國家重大專項對接,突出抓好一批能突破發展瓶頸的重大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項目。
李葉青:作為一家百年企業,創新就是生命。百年華新在嚴酷的市場經濟競爭中能夠穩健發展,與公司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緊密相關。特別是近10多年來,華新不一味追求體量地增長,而是把“技術先進型、質量效益型、資源能源節約型、管理集約型”作為企業改革發展的目標,并與內部完善的創新機制相結合,從而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正是在創新驅動之下,今年1月至7月,在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產品價格下滑的不利形勢下,華新水泥銷量和利潤才能大幅增長。
吳傳清:中國工業要想搶占制高點,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而創新是必由之路。當前正是工業發展驅動力轉換“引擎”的關鍵時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促進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型,加快調整要素投入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高素質人力資源和管理創新轉變,使技術創新成為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
發揮優勢,倒逼轉型升級
歐陽萬坤:傳統優勢產業是我省現實的生產力,也是新興產業培育的基礎。但是,在當前產能普遍過剩的背景下,冶金、石化、紡織等傳統優勢產業結構不優、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凸顯。
推進優勢傳統產業調整改造升級是加快我省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通過市場機制、產業引導、項目扶持,引導企業把技術改造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兼并重組結合起來,圍繞改善裝備、提高質量、信息化融入、節能減排等推進產業升級,構建結構調整新優勢。要綜合運用市場、技術、法律和必要行政手段,堅定推進淘汰落后產能,為先進生產騰出市場、資源和環境空間。
李葉青:早在10年前,我們就開始研究發達國家水泥行業發展歷程,為轉型探路。經過近10年的技術研究和儲備,形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廢棄物預處理和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使水泥業務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激勵競爭中,具備無可比擬的生存能力和競爭實力。
今后,華新仍會提供優質建筑材料,但首先是解決環境問題。到2017年,華新廢棄物總處置能力將達到4000萬噸,其中生活垃圾預處置能力達到3000萬噸,替代燃料使用率達到50%。憑借卓越的競爭優勢,我們將推進水泥業務并購整合,在環保處置能力增長的過程中形成1億噸水泥產能。
吳傳清:在轉型方面,華新為傳統產業闖出了一條新路。湖北的傳統優勢產業比重大,而且是現實的生產力,不會輕易被淘汰。而培育新興產業也不是“另起爐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時候,一定不能忽視傳統優勢產業的提升改造、轉型升級。
兩化融合,提升工業質量
李葉青:信息化在華新水泥的實踐,讓“鼠標+水泥”的現代企業管理新模式成為現實。通過實施信息化體系建設和示范工程項目,華新打造了標準化的生產、業務管控平臺和統一的數據中心。今年,公司將從供應端、生產端到客戶端,著力打造SRM(供應商關系管理系統)、TES(能源管理系統)、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形成采購成本、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的領先優勢,實現價值鏈和渠道鏈的完整控制。
吳傳清:企業都有生命周期。但華新百年不衰,并且“老樹發新枝”,一個重要原因是緊跟時代步伐,為工業化注入了信息化元素。不斷地跨界發展、不斷地向相關領域拓展延伸,不僅讓企業煥發青春,而且提升了湖北工業的發展質量。
歐陽萬坤:華新“鼠標+水泥”,實質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兩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以“兩化”融合為重要內涵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破解工業轉型升級難題、促進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是當前亟須抓好的重要任務。
加快推進“兩化”融合,我們著力推進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推動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集成應用,著力促進生產性服務業信息化,著力提升信息產業支撐兩化融合發展的能力,形成全行業覆蓋、全流程滲透、全方位推進的兩化融合發展新格局,促進工業結構整體優化升級,推動湖北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